查看原文
其他

选举夺权:美国是如何操纵大选颠覆南联盟反美政权的

2018-04-04 王跃 察网智库
摘 要

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信奉西方式民主法则,他希望通过全民选举获得西方认可的“政权合法性”。然而,只因为他坚持主权完整和独立自主,强硬反对西方霸权干涉,又同中、俄友好,因而尽管他在南斯拉夫实行了西方式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并对外开放,但仍然为西方所不容。武装侵略没有达到颠覆目的,西方随后又采取“政治战”的方式,大力扶植南联盟国内反对派,通过情报机构和各种非政府组织秘密策动,变南联盟的全民选举为街头政变,将米洛舍维奇拉下马,成为后续一系列“颜色革命”的范例。

自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通俄门”一直闹得沸沸扬扬,俄罗斯背负了所谓干涉美国大选的恶名。这对美国这种惯于干涉别国内政的老手来说,总有点贼喊捉贼的味道。前不久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詹姆斯·伍尔西2月16日在新闻采访中承认美国会干预别国选举,声称美国的干涉“理由是好的,这仅仅是为了民主的利益”,“是为了他们好”。

美国干预别国的手段多种多样。对于西方眼中的“非民主国家”,可以采取武装干涉、刺杀、策动政变、煽动街头革命等颠覆活动;对于已经采取了西方式“民主政体”,却不合西方人利益需求的政权,那就通过操纵其国内选举进行“换马”,选出合意的代理人做元首。这种“选举夺权”往往同军事威慑、非政府组织渗透、媒体舆论控制、街头政治等方式相结合,形成一套组合攻势,达到类似“颜色革命”的和平演变效果。2000年美国对前南联盟总统选举的干涉、操纵,将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拉下马的过程,就是这种“选举夺权”的范例。

一、“铁汉总统”米洛舍维奇的悲剧:实行西式民主,但谋求独立自主,亲俄亲中,对西方强硬,终被西方人颠覆

南斯拉夫的米洛舍维奇是上世纪90年代的风云人物。曾被赞为“铁汉总统”、“巴尔干的不死鸟”。他不畏强暴、敢对美国和西方说“不”。在解体后动荡不安的巴尔干地区,米洛舍维奇将塞尔维亚与黑山组合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即南联盟),推行强硬的民族主义,在科索沃独立问题上拒不让步,力图自主安排国家局势,与北约对抗,成为令西方头疼的东欧领导人,被称为“东欧最后一个未改悔的共产党人”。地缘政治上,南斯拉夫又处在欧亚、东西方战略要冲,是俄罗斯抵御北约扩张“最后的桥头堡”。这样,拒不妥协的米洛舍维奇政权成了西方国家的眼中钉肉中刺。1999 年,以美国为首的 13 个北约国家,对南联盟进行了78 天的狂轰滥炸,即所谓“科索沃战争”。在这一世纪末最黑暗的一幕中,南遭受巨大损失,但米氏政权岿然不动。

然而一年多后,2000 年九、十月的南联盟大选期间,颇受民众支持、事先在支持者签名上获得绝对优势的米洛舍维奇,却在西方国家策划、英美情报机构扶植和指导的反对派的街头政治面前黯然落马,连两个星期都没有坚持住。其本人后来被引渡到荷兰海牙国际法庭审判,受到“战争罪”“反人类罪”“种族屠杀罪”等60多项罪行指控,2006年3月客死狱中。

米洛舍维奇在海牙接受审判

可以说,2000年进行的总统大选,是米洛舍维奇命运的转折点,悲剧的开始。他相信西方式民主法则,并且不乏支持者;他希望能通过全民选举的程序,获得西方认可的“政权合法性”。然而,只因为他坚持主权完整和独立自主,强硬反对西方霸权干涉内政,面前美欧压制拒不妥协,又同中、俄友好,因而尽管他在南斯拉夫实行了西方式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并对外开放,但仍然为西方所不容。西方国家先是发动侵略战争,却没有达到颠覆的目的,随后又采取“政治战”的方式,大力扶植南联盟国内反对派,通过情报机构和各种非政府组织秘密策动,变南联盟的全民选举为街头政变,将米洛舍维奇拉下马,成为后续一系列“颜色革命”的范例。

二、西方颠覆米洛舍维奇的决心:军事打击不成就搞“政治战”

1999年北约借科索沃问题对南联盟进行了78天的狂轰滥炸,为的就是压垮米洛舍维奇政权。期间北约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接受CNN记者釆访时就公开宣称: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南联盟民众明白:是米洛舍维奇让他们身陷困境,却又不能把他们救出来,本质是为了动摇米洛舍维奇的地位。”

北约还把米洛舍维奇列为给南斯拉夫各族带来灾难与冲突、制造“种族清洗”“屠杀”的战犯,并将其总统大楼和其他军政机构列入空袭的重要目标。

西方国家曾经设想几天就可以迫使米洛舍维奇投降,然而后者却带领全国人民抵抗了整整78天。军事打击不但没能打垮米氏政权,反而激起了南联盟全国上下的同仇敌忾。

西方国家眼见自己已成骑虎难下之势,在轰炸期间就开始考虑另寻办法,如扶植民族分裂势力、政治反对派等。轰炸结束后,虽然西方迫使南联盟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派部队进驻科索沃地区,但米洛舍维奇仍在台上,牢牢控制着南联盟绝大部分领土。且轰炸期间,南联盟军队利用山地工事巧妙隐藏,其主干力量并未遭受多大损失。战后米洛舍维奇四处走访,号召全民团结和经济重建,依然很受拥戴。这位“巴尔干不死鸟”就像西方人背上的芒刺,费劲力气仍然没有拔除。

明的不行就来暗的,外部打击不奏效,就从内部攻破,西方人决定将战争期间就已着手布置的备选计划付诸实施。战争刚一结束的1999年6月下旬,西方各国召开伦敦会议,专门商议如何对付还在台上的米洛舍维奇。这一会议除了各国政府官员,还有英美两国情报机构的重要人物参加。据参会人员回忆,在那次会议上大家达成了一致性意见:坚决搞垮米洛舍维奇,并为此找到了办法,“这后来逐渐上升为一种策略,那就是‘选举夺权’”,用“政治战”搞垮对手。

也就是说,颠覆米洛舍维奇的政治行动,为此后一系列通过操纵民选搞“街头政变”“颜色革命”提供了成功案例,成为西方国家运用娴熟的一种“和平演变”策略。

此后发生在南联盟的“选举夺权”过程,就是西方人一手导演的结果。

三、开展“政治战”搞垮米洛舍维奇政权的九大招数

美国防部长科恩在南联盟选举前,曾毫不掩饰地表示,美将“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迫使米洛舍维奇下台。

那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军事打击不成之后,又运用了哪些手段来搞垮米洛舍维奇呢?

1、政治刺杀,定点清除

首先是制造恐怖氛围、砍掉米氏左膀右臂。2000年南联盟大选前,西方国家的情报部门策划了对米洛舍维奇及其亲信的多起刺杀。

科索沃战争期间,米洛舍维奇就被列入荷兰海牙国际法庭裁定的“战犯”之列,被悬赏捉拿,单单美国政府就出价500万美元,向全世界放风悬赏。

巴尔干地区有政治刺杀的传统,在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之时,收买亡命徒行刺请赏是不难的。悬赏令一出,就有多起受英、美、法、德等国情报机构训练指使的恐怖团伙、刺杀行动被曝光。其中,2000年7月,南联盟破获了一个由美国和北约控制的恐怖行动小组,逮捕了其中4名来自荷兰的刺客,他们正密谋对米洛舍维奇实施绑架或暗杀。南方公布了从他们身上缴获的各种与西方情报机构相关的文件、证书、装备。

由于南联盟强力部门的忠诚与周密,刺杀米洛舍维奇的行动没有成功,但米洛舍维奇身边的得力支持者却一个接一个被刺。大选前,五个月内就有6名重要人物先后被刺杀,其中有党派领袖、军事领导人、重要地方大员、大型国有公司总裁等,甚至包括米洛舍维奇的助手、南联盟国防部长布拉托维奇。这些人是米洛舍维奇政治上的左右手,对于打破西方经济封锁、军事压制,争取外援以及国内各界支持举足轻重。

其中,南联盟黑山共和国总统安全顾问茹吉奇被暗杀事件,南联盟方面截获了美国驻外官员之间的电话录音,证实中情局精心策划并直接参与了此次暗杀。南方指出,这一刺杀是为了在南联盟内部制造不稳定局势,使得人人自危,并将黑山政要的死亡嫁祸给南联盟或塞尔维亚领导人,离间黑山同塞尔维亚之间的关系。

接连不断的政治刺杀虽然没有直接危及总统米洛舍维奇,但也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在南国内制造出恐怖氛围,向米氏政权的拥护者发出了警告、恐吓。同时,米氏本人也无疑受到一定影响,开始变得深居简出,深入一线的活动减少。这对他误判国内形势、失去对实际情况的把握起到了作用。

2、舆论渗透,多方造势

对南斯拉夫的舆论战是很早就开始进行的,配合着军事打击和经济封锁。1999年北约轰炸前,炮制了所谓“塞尔维亚警察屠杀阿尔巴尼亚族平民”事件,即所谓“拉察克大屠杀”,对南联盟大力声讨。尽管南联盟方面邀请国际法医专家对所谓“被屠杀平民”作了鉴定,证实死者都是战死的,但西方媒体置若罔闻,单凭西方国家控制的“欧安会”组织不经调查就下的结论,和他们召集的一些西方记者在“屠杀现场”发出的报道,就开始铺垫盖地指责南联盟当局“践踏人权”“滥杀无辜”“种族清洗”,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也奔走宣传,替美国将“拉察克大屠杀”传播到全世界,还通电全世界,呼吁美国和北约军队对米洛舍维奇实施制裁。这些舆论攻势,为北约军事打击南联盟提供了“阻止米洛舍维奇对无辜平民的屠杀”“结束巴尔干的人道主义危机”等义正言辞的借口。

北约轰炸期间,西方眼见单纯的军事打击难以奏效,便加紧了舆论进攻。美国国家新闻署计划在塞尔维亚边界设立6个无线电发射台,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将西方新闻节目送入南斯拉夫。西方新闻媒体的歪曲、造谣能力,我们中国也多次领教。在当时对南联盟的舆论围攻中,西方媒体不断给南联盟人民展示经他们歪曲、剪裁后的“事实”,灌输西方人对米洛舍维奇的负面评判,散布米氏政权所谓“专制”“独裁”“不人道”“反人类”“违反人权”“制造种族灾难”等“暴行”,竭力在南联盟国内制造米洛舍维奇的“暴君”乃至“战犯”形象,将其彻底妖魔化,并将南联盟各族人民遭受的战乱、经济倒退,归罪到米洛舍维奇政权头上。

西方人还试图从米洛舍维奇的个人生活方面找污点加以要挟和散布,曾向米氏威胁说掌握了他在瑞士银行存有大宗存款的情况,被米戳穿后只好作罢。

除了外围的舆论攻击,向南联盟国内进行舆论渗透也相当重要。西方国家通过各种组织和手段,大力援助“反米”媒体进行造势。例如,由一些“异见人士”组成的“独立记者协会”,刚开始只是一个小组织,只有两间简陋的办公室,办公地点也很偏僻;后来得到西方援助资金,协会搬到了位于老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梅地亚中心”办公,出门不远就是群众常用来游行集会的“共和国广场”,可以随时对街头状况进行播报和干预。在美国情报人员的“指导”下,协会的负责人接受了随时转移地点、反窃听等专业培训。

贝尔格莱德市共和国广场

大选前后,塞尔维亚境内《今日报》《聚光灯报》等“独立媒体”成了西方人和反对派的“喉舌”,同米洛舍维奇政府、官媒针锋相对,不断公布所谓“中立机构”的“独立调查”结果,来抵消政府宣传,为反对党领袖造势,制造其支持率高于米洛舍维奇的结果,以此来增强一般民众对“改朝换代”的认同。

西方人精心设计,专门开辟了绕过南联盟边境检查的输送通道,在南联盟大选投票前,将大量的移动电话、传真机、计算机和资金输送到塞尔维亚境内。同时输入的还有一大批手持外交护照的情报专家和技术人员,他们为米洛舍维奇的反对者出谋划策、指导行动、搭建设施,帮助建立全方位的“倒米”网络。大选期间,这些西方人员经常在“梅地亚中心”的咖啡馆会集,同反对派成员碰头,深入现场地“指导工作”。

除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倒米”运动中甚至还用上了“篝火狐鸣,鱼腹藏书”这样的古老手法。从2000年7月到 9月,大选前最紧张的3个月间,美国情报部门在南境内印制了写有“Gotovje”(塞尔维亚语:“他完蛋了”)字样的不干胶贴250万张,将其推广为“倒米”运动的口号。选举期间,这些不干胶贴被大张旗鼓地张贴在塞尔维亚各地建筑物的墙上、电梯里,甚至用它覆盖了米洛舍维奇的竞选广告,以此造成米洛舍维奇似乎已经“四面楚歌”的表象,动摇米洛舍维奇支持者的信心。

在内外舆论多方夹攻之下,早就厌倦了动荡生活的南斯拉夫人更加“人心思变”,并开始将愤怒的矛头指向米洛舍维奇政权,不再相信现政权的宣传。就连政府大楼里也几乎没有人读政府控制的《政治报》,不少人转而翻阅反对党控制的《聚光灯报》《今日报》等。这种舆论攻心战甚至动摇了一些体制内乃至军方高层人士,他们预感到局势将有大变,开始作两手准备,为自己谋求新出路。这为西方情报机构策反南联盟军政高层提供了心理基础。

3、经济封锁,威逼利诱,动摇民心

北约对南联盟为期78天的狂轰滥炸,不光针对南联盟的政府机构、军事设施,还野蛮轰炸民用设施,如道路、桥梁、街道、工厂、民宅,造成大面积断水断电断燃料,使得普通人无法正常生活,以此使民众将不满指向当局,试图激起民变。据战后统计,北约的轰炸使得南斯拉夫的基础设施起码倒退了十年。此外,战争期间西方还封锁南联盟对外求援通道,向中立国和同情南联盟的国家施压,进行经济封锁;战争后,欧盟和美国继续对南进行石油禁运和航空禁飞制裁。

在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经济封锁,将南联盟搞得千疮百孔一片衰颓之后,西方人一方面将战争恶果推到米洛舍维奇头上,一方面采取胁迫加利诱,收买“民心”。北约各国多次表态:只要米洛舍维奇下台,欧洲各国愿意帮助南斯拉夫修复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克林顿公开警告,只要米洛舍维奇还在台上一天,南斯拉夫就得不到半点经济援助。

一方面是威胁,另一方面是利诱,极力将民众往反对派一方推。在南大选中,美国方面对南选民露骨地表示:反对派上台,经济制裁立即取消,大量经援随后就到;反之一切照旧!欧盟也于南联盟大选前夕召开15国外长会议,通过一份《告塞尔维亚人民书》,号召塞尔维亚人民抛弃米洛舍维奇,称如果南联盟一旦实现“民主变革”,欧盟将立即取消对南联盟的制裁,“为塞尔维亚重建提供经济援助,并帮助南联盟重返国际社会”。对于反对派控制的一些地区,华盛顿承诺另行追加款项用于当地经济重建,西方各国开始为这些地区免费提供石油,推行所谓“以燃料换民主”策略,并修补此前被他们炸毁的桥梁、道路,提供“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如轰炸后紧缺的食物、医疗设备等,特别是对有分离倾向的黑山加大了援助力度。

南联盟民众得到的信息十分明显:选米洛舍维奇,就要继续过苦日子;选择反对派,就能解除封锁,得到援助。这就是所谓“以米换钱”的策略。事后证明,这些公开的、通过媒体不断灌输的威胁和许诺,对长期处在困境中的南联盟选民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

4、策反政府高层,间接实施游说、误导

此外,暗中收买、要挟,从堡垒内部攻破,也是西方国家颠覆敌对政权的惯用手法。西方情报机构通过大量调查分析,了解到在南联盟国内,由于战败的阴影和长期动荡、经济凋敝,许多人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感到迷茫,对执政多年的米洛舍维奇还能否将国家带出困境感到怀疑,包括政权内部的人。英国军情六处的一位情报人员称,他当时发现同米洛舍维奇政权中的一些人员接触交流“变得容易起来”。国外情报机构从这些“动摇分子”入手,开始了策反工作,据参与者回忆:

“在这项工作开展时,被策反的很多人都知道我们其实是干什么的,问题是究竟要投入多大的精力和财力,才能真正成功。对不同的人我们也区别对待,主要是什么时候下手,告诉他我们能给予的条件”。

这种敲诈加拉拢的策反工作是有效果的。事情过后,一位塞尔维亚社会党前官员曾披露,中情局通过种种手段抓住了塞尔维亚议会一名重要领导人的把柄——他有许多瞒着米洛舍维奇的非法生意。以此为要挟,中情局高官要求他“劝说米洛舍维奇提前选举,而且要修改宪法,全民参加”(此前是议会选举而非全民选举)。于是,这位米洛舍维奇的亲信就开始大力游说总统,说现在经济形势不错,农业丰收在望,重建形势一片大好,反对党一盘散沙,民心都在当局这边。结论是“应当把选举提前到2000年冬天到来之前”,否则按原规定等到2001年选举,就将面临一个漫长寒冬的考验,又要增加变数,恐怕反对派就会利用民生问题大做文章。

事实上,此时南联盟面临的形势并不那么理想,经济状况并没有好转,许多大张旗鼓开始的重建工作只是为了鼓励民心做的样子,并没有真正落实。尤其是在西方人的运作下,南联盟社会各界暗流涌动,“倒米”风潮正在酝酿,情况并不妙。但在身边人的游说之下,对实际情况掌握并不确切的米氏错判了形势。加上他又迷信西方式的民主模式,认为提前选举和进行全民投票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群众基础优势,并且全民选出来的总统有更天然的“合法性”,西方人也没法再做文章。于是他接受了身边亲信的建议,突然宣布提前一年进行南联盟地方、国家和总统选举,并实行全民投票。

一贯老道的米洛舍维奇被带到了坑里。全民选举是西方人玩烂了的政治游戏,操纵起来得心应手,轰炸打不垮、封锁压不垮的米洛舍维奇政权,恰恰被“全民选举”及随后的街头政治搞垮了。也就是这一轻信于人的决定,让米洛舍维奇走向了悲剧之路。他的女儿玛莉娅事后直言不讳:“我的父亲是被自己领导的塞尔维亚社会党出卖的。”

5、大力扶植反对派,提供资金与一手指导,进行直接操纵

选举战的要害在于培养“反对派”同现政权对垒,作为西方国家的代理人,颠覆活动的具体执行者。

早在1999年对南轰炸期间,美国巴尔干特使罗伯特·戈尔巴尔德就飞抵黑山共和国,会见了20多名塞尔维亚反对派领导人,要求他们加入到反对南联盟现政府的力量中来。轰炸刚一结束,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同英、法、德、意等国政府讨论“如何利用各国与塞尔维亚持不同政见者的关系来推翻米洛舍维奇的统治”。为此,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出钱、出人,扶植反对党,培养各路反对派、“异见分子”用于竞选活动、街头政治。

奥尔布赖特

资金方面,据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事后披露,美国国会用于干预南联盟国内政治、扶植反对党的拨款高达7700万美元。反对派开展各种活动所需资金源源不断地从西方输入。这其中,美国政府、情报机构、大财团培植的各类“民间/非政府组织(NGO)”承担了将美国的资金洗白并输入塞尔维亚的“管道”作用,资金方面的调配是由“政府对外资助机构”(GFAA)通过商业合同交给“全国民主主义促进财团”,再由“国家民主研究所”、“国际共和政体研究所”等非政府组织负责具体操作,单单通过“国家民主基金会”(NED)资助反对派的资金,1999年就有1000万美元,2000年进入大选后增加至3100万美元。这些资金用于街头政治的一切开销,包括向反对派的电台、报刊、电视台提供资助,为反对派候选人做广告宣传,反对派的支持者从各地赶往首都声援集会的旅费、住宿费和“劳务费”等等。其中由金融大鳄索罗斯创办的“自由社会”为塞尔维亚的各种“独立媒体”提供了大量援助,包括从国外秘密输入的全套广播设备。美国人还提供资金,为学生中的激进分子买了5000罐油漆,让他们在塞尔维亚全境涂写反米标语和口号。

除了提供资金,美国还通过各种组织,对反对派进行直接指导,帮助他们组织起来。早在1999年10月大选前一年,隶属于美国“全国民主主义促进财团”的“民主党对外活动组织”就邀请反米洛舍维奇的各派在野党领袖齐聚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旨在让分裂的在野党势力为推翻米洛舍维奇而团结一致。2000年初,美国还在临近的匈牙利成立了“促进南斯拉夫民主办公室”,派高官坐镇,作为统一指挥部,对反对派的骨干分子加以指挥调度。

西方人派出的组织在不同地方撒网,分别扶植不同对象,但目标是一致的。美国“国家民主研究所”扶植的是反对党“要求变革联盟”以及塞尔维亚复兴运动等,“国际共和政体研究所”则专门扶植南联盟学生的“抵抗”(OTPOR)组织,在南联盟邻国举办“非暴力抵抗讲习班”,由美国退役上校海尔威主持,教授激进学生们如何组织罢工、罢课,如何通过手势进行交谈,如何克服恐惧心理,如何动摇“独裁政府”的统治等等。每次会议之后,与会的抵抗运动组织成员就会把学到的“新知识”、设备和大包大包的钞票带回塞尔维亚,借此在塞尔维亚全境内组成一张“反米”网络,迅速在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在2000年南联盟大选期间,以激进学生为主的“抵抗”组织与反对党一起,成为实现南联盟政权更迭的急先锋和中坚力量,而他们背后都站着来自美国的导师。

美国导师们教授的东西,既有大的战略方针,也有细致入微的战术、手段,具体到如何进行“民意调查与测验”、如何点票计票等,以抵消官方宣传和防止当局“舞弊”。这些“技能”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例如,在大选前的签名活动中,米洛舍维奇团队所公布的支持者签名数远远高于反对派一方,反对党针锋相对,请来一些“中立的研究机构”,让他们在塞尔维亚境内做一些民意调查和测验,并在《今日报》《聚光灯报》等“独立媒体”上公布调查结果,声称反对党领袖支持率高于米洛舍维奇,以此来增强民众对“改朝换代”的信心。而这些民意调查测验方式,是美国大型专业选举公司——“佩恩、肖恩和伯尔蓝德民调公司”的民意测验专家,专程打入贝尔格莱德,用幻灯片手把手教给反对派们的。又如在第一轮投票过后局势还不明朗的时候,反对派运用西方人教的方法和随时提供的指导,首先公布自己的计票结果,并攻击米洛舍维奇一方随后提供的数据为假,声称己方已得票过半,总统已经选出,进而以此为据进行要挟,在是否需要进行第二轮投票的问题上拒不退让,逼迫米洛舍维奇认输。

西方人为南联盟反对派提供的不仅仅是培训指导,还有更为具体的操纵,甚至直接提供制定竞选策略所必需的调查数据——选情、民情如何,要依据西方人的数据来确认。此外据“反对党联盟”的市场运作专家透露,全国各地反对党发言人采用的“竞选说辞”,哪怕是5分钟的关键言论中的每一个词汇,都是经过和美国“顾问们”的商讨,并且经过美国人所教授的民意测验模型的检验才采用的。反对党候选人如何发言,如何回答记者提问,如何同米洛舍维奇的支持者进行辩论等。整个大选全程,身处一线的中情局特工专门在科索沃设立竞选监听站,实时分析形势,搜集情报,现场指导,全方位操控选举运动进程。

6、为反对派挑选共同领袖,精心设计包装

只有反对派,没有领头人还是不行。早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克林顿政府就做多手准备,出台了一起“绝密计划”,策划了多种颠覆米洛舍维奇的方式,其中一条就是“在南斯拉夫扶植一位新的、‘亲西方的’领导人”,也就是扶植西方国家的代理人。战争过后的1999年10月,应美国“国家民主研究所”邀请,20多名反对米洛舍维奇的在野党领袖齐聚多瑙河畔豪华饭店,召开了一场旨在推翻米洛舍维奇的战略会议。会上,美国人提醒说,“倒米”最关键的是各反对派的联合,而不能一盘散沙。对于幕后操纵的英美情报官员来说,在倒米运动煽动起来后,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要推出一位各方都能接受的“倒米领袖”,将各路反对派“联合起来”。

这位反对派领袖,必须在政治形象上是“清白”的,给民众良好印象的。通过大量调查数据的分析排查,美国情报部门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科什图尼察。此人是律师出身,没有显赫的从政经历。他虽然也有民族主义倾向,经常批评西方,但比米洛舍维奇温和得多,也没有很深的政治背景,由他掌权无疑很容易操纵。

据大选期间的新闻报道,科什图尼察原本不准备参与竞选总统一职,但由于大部分反对派主要领导人都因涉嫌腐败而不大可能击败米洛舍维奇,科什图尼察遂挺身而出。实际上其“挺身而出”正是西方精心谋划、挑选、包装、推举的结果。

科什图尼察

对于美国人提出的人选,一些反对党代表起初因为科什图尼察名声太小、资历太浅而不愿意接受。但美国情报机构认为,正是由于此人从未在政府机构中担任过任何职务,所以没有什么“污点”;而这个“正派人”又曾经公开批评美国轰炸南联盟,有明显的“反美”言论,能够收买民心,米洛舍维奇政权很难用“西方走狗”和“塞尔维亚叛徒”这类“必杀技”来攻击他。至于资历和知名度,美国方面告知反对党这不是问题,领导人的名气可以通过包装而被“制造出来”。

在西方人的运作下,此前声望最大的反对党领导人金吉奇也接受了这一“科什图尼察计划”,同科什图尼察达成政治交易:如果科什图尼察成功当选,则金吉奇将获得具有实权的塞尔维亚总理一职。由此,金吉奇甘愿退出南联盟大选,转而“屈尊”为科什图尼察奔走,出任反对党联盟的总协调人。

金吉奇

美国人将科什图尼察进行了一系列形象设计,为参选做准备。英国《星期日电讯报》评论说,与其他反对派领导人所拥有的“贪污腐败”的名声不同,科氏似乎与普通选民一样平凡简朴,其竞选方式是只带尽可能少的保镖亲自赶赴各个角落。类似这些清廉、亲民的形象展示和宣传,为科什图尼察赢得了加分,使得南斯拉夫选民似乎看到了新希望。在经验老到的美国“顾问们”的包装下,科什图尼察很快表现出一个职业政客应有的样子。一位跟他有数十年交情的老朋友甚至几乎认不出他:

“在那几个月时间里,他不是我从前所认识的科什图尼察,他扮演的是一个新的角色:诚实、果断、清晰有力。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干什么事,这也是一个历史性关头。当一切过去之后,他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显然,这是短时间包装出来的一个将要带领人民改天换地的干练有力的形象。这样,各路反对派也终于有了更明确具体的宣传目标。

于是,一个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出现在选举擂台上。在竞选宣传中,科什图尼察不断指责执政党专制,攻击米洛舍维奇的政策失误导致了战争和经济破坏,损害了民族利益,同时猛烈抨击政府中的贪污腐败现象;他宣称,南斯拉夫沦落到这般地步,米洛舍维奇是罪魁祸首,只有推翻他,西方对南联盟的制裁才会解除,南联盟的经济才能恢复,国家和人民生活才能回到正常轨道。这同西方媒体不断散布的消息和观点如出一辙。

竞选全程直到选举后的街头运动,科什图尼察方面一直有西方人鼎力支持,全程提供指导和资助,助其开展舆论攻势全面压制对方。第一轮选举刚结束后,美国国会还特意通过了给科什图尼察拨款5亿美元用于竞选的议案,助其继续发力。在竞争双方僵持不下时,反对党的外国“高参”又出主意,在塞尔维亚各地发布科什图尼察手持冲锋枪的照片。这一形象旨在改变一些人印象中这位律师出身的总统候选人的文弱形象,将原本一些支持米洛舍维奇的强硬民族主义的选民拉到科什图尼察一边。

7、策动暴乱,选不上就闹

早在南联盟选举前一年中情局隐蔽行动的策划中,美国人就已准备好软硬两手:一旦无法通过选举逼米氏下台,即发动大罢工和革命。因此,在选举前和选举进行中,美国不仅通过非政府组织资助给反对派大量资金,还专门为他们举办“非暴力抵抗讲习班”,教授如何组织罢工、罢课。

在大选第一轮双方票数均未能过半,按规定需进行下一轮选举的时候,反对派就果然按照西方导师们的指导走上街头。他们坚决不接受这一结果,认为根据他们的计算,科什图尼察已经取得了胜利,还指责米洛舍维奇在选举中舞弊。于是他们在南各主要城市发动大规模罢工、罢课和罢市,甚至煽动全国最大的煤矿发起大罢工,以大停电为威胁,要求米洛舍维奇辞职。

起初还略有动摇的科什图尼察在国内外导师们的指点下,趁势在集会上宣称坚决反对第二轮投票,将反对派的火势越煽越旺。他还发表书面声明,拒绝接受举行第二轮总统选举,指责举行第二轮选举是“明显的政治欺骗和剽窃选票行为”,他呼吁支持者举行游行、示威和罢工等抗议活动,迫使米洛舍维奇承认失败。

此后,反对党联盟号召支持者举行为期5天的全国总罢工,对选举委员会不承认科什图尼察获胜发起抗议,反对声浪越发汹涌,抗议者用卡车封锁交通,大学生罢课并从学校步行到市中心集会示威,塞尔维亚律师协会号召成员罢工,塞尔维亚的其他城市也出现了罢工、罢课和封锁交通的行动。

借着街头的声势,反对党联盟向南联盟宪法法院申诉,法院迫于压力取消了部分总统选举结果。然而反对派依旧不依不饶,随即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米洛舍维奇在10月5日下午三时之前交出政权,否则将在首都举行20万人游行。而在南联盟宪法法院宣布重新举行大选后,反对派发起了更大的暴乱,全国各地的大批示威者驾驶各种车辆进入首都,高喊“倒米”口号,突破防暴警察的防线,一举冲进国会和电视台大楼,控制了议会大厦并四处纵火。示威者将反对党的旗帜悬挂在建筑物顶端,将米洛舍维奇的巨幅画像扔到街上。被反对派接管的电视上打出字幕:新的塞尔维亚电视台现在开始广播,并公开称呼科什图尼察为“当选总统”。

第二天凌晨,科什图尼察宣布自己为南新总统,首都贝尔格莱德暂时平静下来,但因为米洛舍维奇还没有最后妥协,科仍呼吁支持者留在街头,直到米洛舍维奇承认失败。

选不上就闹,直到闹到自己人选上为止。这让人想起袁世凯搞大总统“选举”时,让一帮“公民团”强迫议员选举的故事:“选不出我们中意的大总统,谁也别想出来!”

8、武力震慑,变弱势为强势

要知道,利用“民主选举”来颠覆敌对政权,只是西方国家发动战争武装干涉的延续、替代和补充,同样,“民主选举”也是由武力威慑配合着进行的。正如袁世凯的“公民团”其实都是卫兵装扮成的,身上还带着武器,“倒米”的反对派们也有恃无恐,因为他们背后有西方人的强大武力为后盾。相比之下,孤立无援的米洛舍维奇反倒成了弱势。

选举一开始,北约部队密切注视着南斯拉夫的局势,如果米洛舍维奇敢于对暴乱的反对派动武,驻扎在巴尔干半岛的北约指挥部随时准备侵入南斯拉夫。英国外交大臣库克信誓旦旦:“我们有充分的材料证明,在这次选举中绝大多数选民对米洛舍维奇投反对票。”这无疑暴露了南联盟的选举从头到尾是西方人一手导演,也必须要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在第一轮选举刚过,米洛舍维奇不承认败选时,库克还威胁道,西方“已经在南联盟附近驻有军队”。

罗宾·库克

选举夺权的总导演美国人自然没有闲着,华盛顿不断向米洛舍维奇发出信号,表示“美国正在密切注视24日举行的总统和国会选举投票”,警告米洛舍维奇不得以武力或其他手段干预选情、打压反对派。第一轮投票选举结束的第二天,9月25日,美国和克罗地亚便开始在南亚得里亚海——南联盟的家门口举行为期4天的联合军事演习,并警告如果米洛舍维奇的军队开进黑山,美国将不排除军事干预的可能性。同时英国也将多达25艘的各类军舰集结在南斯拉夫附近水域。

北约国家在南联盟家门口耀武扬威,分明是警告米氏政权,即使反对派闹翻天,也不准动武;同时也是在提醒南联盟选民,如果选不出西方人满意的总统,如果不让米洛舍维奇下台,那么一年前的轰炸、战争,还会落到头上。

与军事威慑相配合,此前几个月,中情局早已在科索沃和波黑培训了一批特工和武装人员潜伏下来,他们视南联盟选举情况而动,一旦米洛舍维奇获胜,他们就将潜伏到塞尔维亚南部阿族和塞族混居地区进行一系列破坏活动,引起冲突,迫使南联盟军队和警察作出反应,从而给美国和西方国家向米洛舍维奇采取更直接的干涉提供借口。

西方国家从舆论到政治经济军事上对米洛舍维奇及其支持者进行威胁、压制,一面捆住米洛舍维奇当局的手脚,一面让反对派有恃无恐地放开手脚大干大闹,以至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怎么闹腾怎么来,直到将米洛舍维奇闹下台。

9、策动军队倒戈:压垮米洛舍维奇的最后一根稻草

国家暴力机器的倾向是街头政治成败的关键,大凡搞“选举夺权”的反对派总要极力争取军队、警察的同情和支持,使军警保持中立或倒戈。深谙此道的西方人在策动选举夺权的“政治战”时,自然不会忽视对目标国军队的渗透、策反。据科什图尼察一位部下事后透露,大选前的一年多时间,美国花大力气从事一些秘密活动,包括说服若干军方将领改变立场,在关键时刻给予米洛舍维奇致命一击。这些活动花了数千万美元。

早在科索沃战争前后,美国人就一直在跟南联盟军队中的高级将领接触,并威胁说,西方国家将把巴尔干“战犯”的名单人员增加到600人,凡是继续忠于米洛舍维奇的,就要同他一道进监狱。一位美国基层情报人员事后也回忆说,他们当时不断给南联盟政府内那些想给自己寻找出路的人“敲警钟”:

“最重要的是把信息传给他们,而且不断地重复告诉他们,‘你们得改变阵线’。”

英国情报人员也通过秘密渠道接触南联盟军方人员,例如假借一次在英国举办的国际航空展,同退役的南联盟空军军官接触,获取南军队系统对米洛舍维奇的态度,南联盟军方也间接获取了西方国家“倒米”的决心。在这次相互探底后,10月4日,第一轮大选后的胶着时期,在南联盟的邻国波黑首府,由美国中情局牵头,英国情报官员同南联盟军队情报官员秘密会面,要求双方对今后几天的行动进行摊牌。南军方承诺:如果米洛舍维奇要求军队上街制止骚乱,军队最高指挥部门将不做反应。随后,英方人员将此消息通过在南联盟首都的线人,紧急传达给反对党领导人,让反对派可以无所顾忌地放手发难。

美国人、英国人的威逼利诱与秘密活动收到了效果。大选前夕南联盟军方也同社会上一样弥漫着反米情绪,军队某些部门甚至和部分警察一起商量出路何在,塞尔维亚内务部国家安全局前局长透露不再忠于米洛舍维奇。而在10月5日的“决战”——街头政变中,许多警察队伍接到上级指示“保持克制”,由警察设置的防线悉数被攻破,不少警察倒戈加入示威群众,为群众提供武器。原本受米洛舍维奇直接控制的特种部队“红色贝雷帽”,其最高指挥官被反对党的幕后领袖金吉奇游说策反,在接到保卫政府的命令后,开装甲车到示威现场转了一圈就返回军营,并向反对党表示效忠:假如有武装力量试图保住米氏政权,他们将出手干预。

指挥示威大军冲击政府和电视台的反对派干将伊利奇事后承认,他在整个行动中一直与军警两界的倒戈官员保持联络,包括内务部官员。他披露游行队伍中有前空降兵、便衣军警和特种部队成员,许多人都携有武器装备。在当时从各地赶来的示威者组成的“人民大军”中,有不少退役军人和警察,许多枪支弹药秘密装到卡车中运进首都。

政变结束后,南联盟军方选择中立,表示“将不会干涉民主化进程”,军队的坦克在首都外的公路上短暂出现后随即收兵回营;10月6日早晨,军队总参谋长向科什图尼察“当选总统”表示祝贺,宣布将把军队置于其统帅之下。

军队亮明态度,米洛舍维奇最后的支撑也失去了,其他观望的各方便纷纷转向。

10月6日晚,南联盟宪法法院宣布反对派领导人科什图尼察在大选中获胜,取代米洛舍维奇成为南新总统。当晚,大势已去的米洛舍维奇发表电视讲话,承认这一结果,并向科什图尼察表示祝贺。第二天,科氏宣誓就任南新总统。

这样,一场由西方人一手导演的街头政变就没有悬念地落幕了,西方人痛恨的“不死鸟”米洛舍维奇终于倒台了。

四、米洛舍维奇下台的教训

通过以上西方国家用“政治战”颠覆米洛舍维奇的招数,我们可以总结出,米洛舍维奇之所以“中招”,也是由于他自己的几个重大失误造成的。

1、轻信于人,误判形势

在南联盟遭到北约轰炸后,米洛舍维奇与西方人积怨更甚,戒备心理也加强了。随后南联盟国内又接连发生政治刺杀,米洛舍维奇的心腹一个个离奇身亡,这让米洛舍维奇变得深居简出起来,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失去了一手的亲自调查,而更多是通过一些亲信;尽管他在各地重建工作中四处到现场剪彩、鼓劲,但据说大多场景包括欢呼的民众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这样,米洛舍维奇就误判了形势,自以为上下一心、民心可用,没有充分认识到战后南联盟面临的极度艰难处境,对国内并不安定的局势和很大程度上人心思变的情形,缺乏可靠估计。于是便听信了被西方人要挟、策反的亲信“献计”,提前进行选举,并且还是全民选举。

也就是这一轻信于人,缺乏深思熟虑和实际调查的决定,让米洛舍维奇走向了悲剧之路。

2、信奉西式“民主政治”,对街头民主缺乏防备

可以说,米洛舍维奇是一个对于西方式民主抱有理想的人,作为一位在冷战末期发家、在冷战结束后大展身手的民选总统,他在接受并实行美国式民主模式——自由选举、多党制、三权分立、新闻自由等方面,与西方“民主国家”所要求的并没有太多分歧。但他却忽视了“民主”程序背后各方力量的较量,和全民选举可能被单方面操纵的局面。

相反,受西方支持的反对派却并不在乎什么民主程序,民主选举只是他们夺权的一个手段,而且是以街头暴动为配合,并且还有西方人的武力后盾作威慑,选不上就闹,闹不成就打。而这是轻率发起“全民选举”的米洛舍维奇没有预估到的。这样,有预谋有策划还有西方人做导师的反对派占尽了先机,手握国家机器的米洛舍维奇反倒处处被掣肘,在西方国家惯于操弄的街头政治中束手无策。

西方有人总结说,正是因为米洛舍维奇不同于西方国家一贯咒骂他的那样“专制”、“独裁”,正是因为他同萨达姆不同,他衷心接受西方式的民主政治,才使得“选举夺权”的政治战有了可能。

3、防范渗透不力

我们看到,在南联盟大选前后的各个关键环节,均有西方人秘密指导、西方资金及时到位所发挥的作用,可以说这场全民选举、逼米下台的闹剧,从头到尾都是西方人一手操纵的。

事后一名经历全程的美国记者分析认为,也正是米洛舍维奇太过于注重“合法性”,没有采取断然措施切断西方国家同国内反对派在人员培训、资金提供等方面的通道,才让西方人策动街头政变有了可乘之机。此外,对西方情报机构渗透军队、政府高层进行策反,米洛舍维奇也缺乏有力的防范。

4、实行军队“中立”,对军队掌控不力

同全盘接受西方式民主政治一样,米洛舍维奇在冷战结束、原南斯拉夫解体后推动建立的南联盟,也实行了西方人鼓吹的“军队国家化”,“军队中立”。而在西方国家开展的“政治战”全程中,我们看到,“中立”的军方实际上也在随同反对派——实际上是背后的西方国家的攻势而做选择,在关键时刻选择“中立”,也就相当于选择了立场,做出了行动;最终在内外攻势下,“中立”的军队甚至选择倒戈。

南联盟虽然抵住了北约的狂轰滥炸,但经过艰苦动荡的连年战争,不光民心思变,军心也思变,不少军队上层寻求新的“出路”,同西方人暗通款曲。当时还忠于米洛舍维奇的军方情报系统曾发出警告称,“外部势力在南斯拉夫内部寻找策反人选时,用敲诈、提供金钱等方法,还有的是直接找那些对政府失望的人。”然而米洛舍维奇并没有采取相应手段制止这种局面,没有将军队掌控好。以至于在国外势力策动政变的关键时刻,在西方军队开到家门口威慑时,国家武装力量却毫无作为,完全在看风向,而军队倒戈则成了压垮米洛舍维奇的最后一根稻草。

5、过于依赖外国,成为大国之间的牺牲品

在南联盟遭受北约轰炸期间,米洛舍维奇曾经寄希望于俄罗斯,多次请俄罗斯领导人出面调解,以制衡西方,甚至曾提出同俄罗斯、白俄罗斯组成三国联盟。但西方人扶上台的叶利钦又怎敢得罪北约,米洛舍维奇的一厢情愿屡屡落空。此后的南联盟大选期间,尽管普京已出任俄罗斯总统,但还无力同西方针锋相对。对于西方国家非常明显的干涉行动乃至军事威慑、在俄罗斯周边国家一手扶植亲西方领导人的策划,俄罗斯一直在观望而没有反制的行动,更没有向反西方的米洛舍维奇政权,这一俄罗斯最有可能的盟友提供支持。相反,在西方人操控下南联盟大局基本已定时,俄罗斯外长紧急飞往南联盟首都,敦促米洛舍维奇辞职。而事先俄外长已经同米洛舍维奇的死敌——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进行了联系,决定在米洛舍维奇问题上同美国合作。由于美方的要求,俄罗斯方面在同米洛舍维奇的交涉中,没有作出任何保障米氏本人安全的承诺,而只是要求他认清形势尽快下台。

就这样,最为米洛舍维奇依赖的国外力量也抛弃了他,甚至把他作为向美国示好的牺牲品。

米洛舍维奇客死异国,国内支持者在悼念

弱国无外交,想要在大国主导的世界政治中立住脚,过于依赖外国是危险的,最靠得住的还是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切实提升国力。否则只能是要么被颠覆政权,要么成为大国的附庸。

此后,西方人扶植的科什图尼察上台,他在大选期间为了赢取民意所表露的对西方“强硬”的姿态不见了,连拒绝将米洛舍维奇交给西方的承诺也没有兑现,南联盟成为第一个将自己的前国家元首交给外国人审判的国家。此后南联盟每走一步都在西方人的指挥下行进,直至后来变为“塞尔维亚和黑山”这样一个松散共同体,再后来干脆解体,一分到底。插在东西方之间,令西方霸权国家头疼不已的南斯拉夫这颗钉子,终于被拔掉了。

主要参考资料:

1、韩显阳.阴影里的逐杀:美英情报机构是如何颠覆南斯拉夫的.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9

2、潘占林.战火中的外交官:亲历北约炸馆和南联盟战火.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8

3、戴铮勤.选举夺权 美国情报机构的另一种颠覆手法[J].国际展望,2004(06):72-73.

4、南菁.浅议街头政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07):42-49.

5、姚稼露.跌宕起伏 惊心动魄——南斯拉夫总统更迭[J].当代世界,2000(10):21-22.

6、魏岳江.美军“换马”战略[J].国防科技参考,2000(Z1):90-91.

7、国信.美中情局幕后策划米洛舍维奇下台[J].国家安全通讯,2000(12):53.

8、姚稼露.暗杀的背后——南斯拉夫多名高官遇刺缘由[J].当代世界,2000(07):17-18.

9、达洲.我所认识的米洛舍维奇[J].世界知识,2001(09):20-21.

10、建中.非政府组织的另一副面孔[J].国家安全通讯,2001(12):10-12.

11、罗琪,韩显阳.美国是如何搞垮米洛舍维奇的.光明日报,2000-12-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